首頁 新聞 微博 日誌 目錄 飲食 男女 旅遊 影音 集郵 電臺 KPEA 經濟 軍事 民族 歷史 語言 漢字 文學 美術 醫學 輿論 品網 交友 聊天 商城 書店 搜索 來稿 短信 論壇 影集 简体 조선어 日本語 English Español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郵箱 鏡像 NNTP FTP eD2k


趙潤濟

韓國文學史

探求堂 1992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書根據韓國探求堂出版社1992年版譯出

著作權合同登記號:圖字01-98-0544號

 

 

韓國文學史

(韓國)趙潤濟 著 張璉瑰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5月版

 

目錄

 

譯者前言

初版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國文文學史的使命
第二節 國文文學史的範疇
第三節 國文文學史的時代劃分

第二章 萌動時期(上古前期文學)
第一節 文學的萌動
第二節 詩歌的產生
第三節 稗說的出現
第四節 漢文的傳入
第五節 國文文學的世界化發展

第三章 形成時期(上古後期文學)
第一節 民族的統一和國文文學的形成
第二節 吏讀的發明
第三節 鄉歌文學的形成
第四節 稗說的流傳
第五節 漢文文學的勃興

第四章 萎縮時期(中古前期文學)
第一節 漢文化的發展和國文文學的萎縮
第二節 鄉歌的衰落
第三節 稗說文學的演進
第四節 漢文文學的發展

第五章 潛動時期(中古後期文學)
第一節 武官執政和民族意識的沉迷
第二節 長歌的興盛
第三節 景幾體歌的形成
第四節 時調的產生
第五節 稗說文學的發展
第六節 漢文文學的成熟

第六章 蘇生時期(近古前期文學)
第一節 民族意識的覺醒和訓民正音的頒佈
第二節 譯書事業的興起
第三節 樂章的創制
第四節 國樂之整理
第五節 景幾體歌的終結
第六節 時調之發軔
第七節 小說的出現
第八節 漢文文學的淨化

第七章 育成時期(近古中期文學)
第一節 自然美的發現
第二節 歌辭的產生和發展
第三節 時調的緩慢發展
第四節 中國文藝的東移
第五節 道學派和詞章派的分化

第八章 發展時期(近古後期文學)
第一節 國學精神的昂揚
第二節 時調的興盛
第三節 歌辭的停滯
第四節 小說的發展
第五節 宮廷記事體文學的出現
第六節 評論的出現
第七節 漢文文學的繁榮

第九章 反思時期(近代前期文學)
第一節 實學勃興和西學東漸
第二節 小說的繁榮
第三節 日記和紀行文的發展
第四節 歌辭的普及
第五節 時調的獨立發展
第六節 辭說時調的派生
第七節 詩歌集的修纂
第八節 唱曲的繁榮
第九節 偽學的勝利

第十章 運動時期(近代後期文學)
第一節 新文化思潮的傳入和新文學運動的興起
第二節 外國文化的攝取
第三節 新小悅的產生
第四節 近代小說的出現
第五節 唱歌之流行
第六節 新詩的萌動
第七節 漢文文學的衰落

第十一章 維新時期(現代文學)
前言
第一節 時代概觀
第二節 文壇鳥瞰
第三節 新文藝運動的興起
第四節 文學思潮的擴展
第五節 文學諸流派
第六節 國文文學的危機

第十二章 重建時期(當代文學)

第十三章 結論

初版跋文

 

朝鮮漢文學史

(韓國)金台俊 著 張璉瑰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版

 

目錄

 

譯者前言

序(金在哲)

 

    
緒論
第一章 傳統文學觀及今日之見解
第二章 朝鮮漢文學史之範圍
第三章 朝鮮漢文學概觀
第一編 上代篇
第一章 古代文學之鑒賞
第二章 三教之輸入和三國文學
第三章 三國統一以前的文章家
第四章 強首先生
第五章 三國統一後的文學和學制
第六章 國言解經之先覺薛聰
第七章 金大問和祿真
第八章 羅末賓貢諸子
第九章 東方漢文學之鼻祖崔致遠
第二編 高麗篇
第一章 高麗漢文學概觀
第二章 高麗初葉之文藝
第三章 私學之勃興與文運隆盛期
第四章 文人受難期
第五章 李奎報和較之晚出的詩人
第六章 李齊賢及其所處時代
第七章 高麗末葉的儒冠文人
第三編 李朝篇
第一章 李朝漢文學概觀
第二章 草創期的文藝
第三章 成宗至明宗間的詩風
第四章 穆陵盛世之文運
第五章 月象溪澤四大家
第六章 仁肅間的巨星
第七章 近世之漢文學
結論

 

《朝鮮民族古代漢文詩選注》

《朝鮮李朝實學派文學觀念研究》

 

 

朝鮮—韓國當代文學史

金柄瑉 許輝勳 崔雄權 蔡美花 著

昆侖出版社2004年7月版

 

目錄

 

《東方文化集成》編輯委員會

《東方文化集成》總序 季羨林

第一章 解放初期的文學

第一節 社會文化背景與文學發展概況
一、解放初期的社會現實和文壇狀況
二、左翼、右翼文壇的文學主張
三、文學發展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解放初期的小說創作(1)
一、以土地改革為內容的小說創作和李箕永的《土地》
二、反映工人階級勞動鬥爭的小說
三、反映南半部國民統一願望的小說
四、其他主題的小說創作

第三節 解放初期的小說創作(2)
一、對日本殖民地統治下的生活的反省
二、對解放初期現實的描寫
三、對民族分裂的真實反映
四、純文學志向與其他主題的小說創作

第四節 解放初期的詩歌(1)
一、解放的喜悅與激情以及對党、祖國和領袖的歌頌
二、對民主改革的肯定和讚美
三、反映抗日革命傳統的詩歌
四、表現祖國統一理想的詩歌

第五節 解放初期的詩歌(2)
一、解放的喜悅與詩歌創作
二、純文學志向與詩歌創作

第六節 解放初期的戲劇文學
一、戲劇文學概況
二、左翼劇作家的戲劇創作
三、右翼劇作家的戲劇創作

第二章 20世紀50年代文學

第一節 社會文化背景與文學發展概況

第二節 戰爭時期的文學(1)

第三節 戰爭時期的文學(2)

第四節 戰後初期的小說創作(1)
一、北半部老一代作家的小說創作
二、解放一代作家的小說創作

第五節 戰後初期的小說創作(2)
一、南半部老一代作家的小說創作
二、戰後一代作家的小說創作
三、女流作家的小說創作

第六節 戰後初期的詩歌(1)
一、北半部老一代詩人的詩歌
二、解放一代詩人的詩歌
三、新進詩人的詩歌

第七節 戰後初期的詩歌(2)
一、南半部老一代詩人的詩歌
二、戰後派詩人的詩歌

第三章 20世紀60年代文學

第一節 社會文化背景與文學發展概況

第二節 20世紀60年代的小說創作(1)
一、謳歌千里馬運動和反映工人階級創造力的作品
二、抗日革命鬥爭主題的小說創作和《青年前衛》、《兒女》
三、長篇小說《時代的誕生》與戰爭主題文學

第三節 20世紀60年代的小說創作(2)
一、“理念選擇困惑型”人物的塑造——崔仁勳的《廣場》
二、生命空間的雙重性和幻滅的浪漫主義
三、戰爭文學在主題領域的突破
四、全光鏞、李清俊、金廷漢的小說創作

第四節 20世紀60年代的詩歌(1)
一、謳歌千里馬運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詩歌
二、革命傳統教育詩歌和頌歌文學

第五節 20世紀60年代的詩歌(2)
一、現實參與與現實批判的詩人金洙暎
二、民族意識、人類愛以及現代化體驗
三、李盛夫、趙泰一的詩歌創作和現代主義詩歌創作

第六節 20世紀60年代的戲劇文學
一、抗日革命戲劇文學創作與《紅色宣傳員》系列作品
二、李根三、吳泰錫的戲劇作品

第四章 20世紀70年代文學

第一節 社會文化背景與文學發展概況

第二節 20世紀70年代的小說創作(1)
一、領袖形象與共產主義革命家形象的塑造
二、現實生活題材和歷史題材小說

第三節 20世紀70年代的小說創作(2)
一、對70年代韓國產業化現實的揭露和批判
二、民族分裂題材的小說和長篇歷史小說

第四節 20世紀70年代的詩歌(1)
一、頌歌文學的全面登場
二、社會主義現實主題的詩歌創作
三、祖國統一主題的詩歌

第五節 20世紀70年代的詩歌(2)
一、民眾詩和現實批判
二、語言感性和詩歌美學

第五章 20世紀80年代文學

第一節 社會文化背景與文學發展概況

第二節 20世紀80年代的小說創作(1)
一、歌頌革命傳統和領袖的小說
二、反映社會主義現實與無名英雄的作品
三、歷史題材小說
四、反映戰時生活的中、長篇小說

第三節 20世紀80年代的小說創作(2)
一、反映韓國社會的不公正性和矛盾的小說作品
二、祖國統一主題的小說創作
三、反映城市人的現代生活與心理狀態的小說

第四節 20世紀80年代的詩歌(1)
一、謳歌社會主義現實和黨的詩歌
二、敘事詩創作
三、反映祖國統一志向的詩歌

第五節 20世紀80年代的詩歌(2)
一、以經驗和實踐為基礎的勞動詩
二、以語言感性為基礎的實驗詩

後記

 

後記

 

    1945年8月15日,朝鮮半島迎來光復的曙光,結束了30餘年的日本殖民地統治。但是在全球冷戰的黑幕下,朝鮮半島被分割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兩個國家,至今已經維持了半個多世紀的分裂狀態。北半部朝鮮的當代文學以社會主義現實為基礎,繼承和發展了解放前朝鮮無產階級文學;南半部韓國的當代文學則以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為基礎,繼承和發展了解放前朝鮮的民族主義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解放後的朝鮮—韓國文學,雖然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生活現實中形成和發展,有著許多明顯的差別,但是不可否認,朝鮮和韓國的當代文學依然是同一民族的文學。

    解放後的朝鮮—韓國文學為20世紀朝鮮民族的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體現出一系列特殊的文藝發展規律。因此,對解放後朝鮮—韓國文學的正確理解是文學研究者們需要倍加關注的課題。與此同時,解放後朝鮮—韓國文學理應成為中國大學的教學科目。

    本論著的編寫,其目的正是滿足上述要求。本論著最初的目標是將朝鮮和韓國的當代文學視為一個整體,研究和闡明其整體性。但是由於編寫人員的水準有限,未能完全實現最初的目標。對此,全體編寫人員深感遺憾。

    參與編寫的人員和具體分工如下:金柄瑉(第一章)、許輝勳(第二章)、崔雄權(第三章)、蔡美花(第四、第五章)。

    對論著中存在的種種缺陷和錯誤,望廣大讀者和專家們提出寶貴的意見。

 

全體編寫人員

2003年3月


朝鮮迷工作室 站長 版權所有 説明 留言 友情連結 廣告
Copyright Help ©2001-2011 Webmaster All rights reserved. Guestbook

中越網 中日網 捉錯錄 張青山文集 淘寶網 學易網 數碼沖印

Google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