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微博 日誌 目錄 飲食 男女 旅遊 影音 集郵 電臺 KPEA 經濟 軍事 民族 歷史 語言 漢字 文學 美術 醫學 輿論 品網 交友 聊天 商城 書店 搜索 來稿 短信 論壇 影集 简体 조선어 日本語 English Español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郵箱 鏡像 NNTP FTP eD2k


五 《三·一月刊》

古今內外,不論是誰都承認出版物對人類生活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甚於—有些人說,除了幾個未開化的民族之外,過去的妊個世界是被幾
卷書支配過來的。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出版物在改造和發展社會方面
所起的作用有多麼大。出版物是由正義和真理的代盲人——有良心的
知識份子和時代的先驅們編寫出來的。推動世界前進的是人,而使人
的這種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的因素之一正是出版物。我認為這並不官過
其實。
我們還把出版物說威是群眾的教育者、宣傳者和組織者。
可以說,革命的出版物是把領袖、党和群眾鼙爆地聯為一體的有
力手段。
列寧在(星火)報創刊時的題詞“星火燎原”戍了全世界共鳴的金玉
良言。題詞中所說的那“星火·後來成了十月的火吼桃遍了俄國大地。
可以說,出版物在引導我走上革命道2G方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世界名言中有這樣一句話:劍做不到的事,筆能做到。我們在出
版發行(新日)L’“、(布爾什維克)L川、(農友)‘,’’等報刊的時候, 已
經嘗到了出版物的甜頭,扡對出版物寄予了不亞於刀槍的期待。
出版物是革命鬥爭的有力武器之一,它的射程是無限的。
 只要我們站在白頭山上通過{三·一月刊)和(曙光
號召:“不要忘記祖國和同胞’,南北滿的遊擊隊員和人民卻
一呼聲。在能夠對千百萬群眾同時迅速地宣傳同一種思想
團結群眾,從組織思想上鍛煉他們方面,世界上恐怕沒革
能發揮威力的宣傳鼓動手段了。
抗日武裝鬥爭時期,我們的人常用通俗的話言把口頭
大炮D、演藝活動為●鼓大炮’、出版宣傳為·筆大炮·或·:
口頭宣傳和演藝活動相對地比出版物宣傳效果快.1
出版物宣傳副具有持續性不受地區、時間的限制,這f
敵人封鎖先進的言論,只要認為有礙於維持其反動!
行就用刀槍和棍棒殘酷地加以鎮壓。在這樣的情況下,;
命組織而進行的組織宣傳活動,不得不用非法的方法秘’
種情況使我們不得不摸索最適合於遊擊戰爭環境的宣銜
我們認為是最佳手段的’筆大炮’的發射予以應有的關注,
頭山密營建成後,我們就在那裏辦起了出版所,創辦了
機關刊物(三·一月刊)。
在東崗成立祖國光復會的時候,我們曾議論過出版
情。要在反日民族統一戰線這一大器皿裏盛進各階層所
日大戰發展為全民族的抗戰,就要利用好·嘴大炮”和飛
要使·筆大炮·發揮巨大的威力。
30年代前半期,我們為形成民族統一戰線進行的
帶有地區性我們進行統一戰線的工作,主要是在滿洲和月
沒能大大超出這個範圍。怛祖國光復會是要把反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
幟插到朝鮮全境乃至中國、 日本、蘇聯、美國等我們僑胞居住的海外
所有地方的。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經常向各地派去工作員。然而令人遺憾
的是,適合做這種工作的人有限,供不敷需。在遠征北滿時,我們就
已把不少從遊擊鬥爭初期起在東滿從事過統一戰線運動的軍政幹部留
在那裏,所以這類幹部更加緊缺。
能補上這種幹部空缺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發行出版物。我堅倚
只要編寫好頗受群眾歡迎的報刊向各地發出去,那一張張出版物就能
頂替一個個工作員。但是,由於當時有種種不可避免的情況,未能及
時發行機關刊。我們常處在敵人的四面包圍之中,頻繁作戰、不斷轉
移,有時身上背著東西一天得走幾十、幾百里路。敵人根本不給我們
機會,發行出版物。
建立了白頭山巒營,創辦了出版所之後,我們才開始出版祖國光
復會的機關刊物(三·一月刊)。<三·一月刊)是大眾政治理論雜誌,它
的基本使命是為實現祖國光復會的宗旨一兩千萬同胞總動員起來爭
取祖國獨立——而服務。
我們為了選定適合於祖國光復會使命的刊名,費了不少腦筋,終
於找到了(三·一月刊)這四個大字。·三·一”是指三·一反日人民起
義。這次起義是全體朝鮮民族奮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聲勢浩
大的獨立運動。(三·一月刊)這個名宇反映了民族的童志,還包含著
這樣的戰略意圖和內容:我們堅持朝鮮革命的主體路線,以白頭山為
9^Q
據點,把武裝鬥爭擴大到朝鮮全境,使全民族總動員起
抗戰。
<三·一月刊)是祖國光復會的機關刊,而它還負有朝
軍黨委機關刊的使命,又執行了面向全國和全民族的大眾
使命。因此(三·一月刊)必須編成不僅朝鮮人民革命軍
主義革命者愛讀,而且民族資本家、宗教徒和獨立軍士兵
全民族的雜誌。
我們以秘書處的成員為主組織了(三·一月刊)編輯部
經歷的李東伯任命為主編。
在李東伯的主管下,編輯人員們積極推進了出版創刊
作。就雜誌的編輯方向和出版業務問題,他們討論了很多
物辦得更理想,他們還對國內出版物認真做過研究。
當時,在國內出版界刮起了黑旋風。只要有點愛國思n
殘酷地加以鎮壓和關閉,因此能作為我們工作參考的雜誌
(三·一月刊)的編輯人員翻閱國內雜誌只是為了參考
它當作標準加以模仿。他們完全是獨辟踐徑,一切都由自
我們決定(三·一月刊)採取大眾政治理論雜誌的形式
愛民族。民族大團結的思想為其基本內容。每期除了社論
若干專欄,諸如:(我們民族祖國光復運動新消息)、(反日
線各地勝利消息)、(問與答)、(祖國簡訊)、(國際簡訊)、(文
稿子,主要由秘書處所掌握的一批部隊內的筆桿子來
要向活動在各地的人民革命軍部隊和祖國光復會組織徵稿
稿源,還向東滿、南滿、北滿的幾個主要地方派了(三·一月刊)特派
肩,鼓勵廣大讀者投稿。
怎樣才能把(三·一月刊)的編輯工作變為讀者自己的工作,怎樣
才能使各階層讀者經常投稿,怎樣才能使所有讀者為不斷改進和豐富
刊物內容和編輯形式提出寶貴意見,我們對這些問題都進行過認真的
討論和研究,最後責成李東伯草擬出徵稿啟氧
我看過這個徵稿啟事,覺得很有意思。只要看了這個啟事,就是
不善寫文章的人也都會受到鼓舞,要拿起筆來’—瀉千里地寫出什麼東
西。啟事的頭一部分是請托文,為了收集各階層愛國人士的至理名言,
歡迎投稿;接著具體地說明瞭對稿子的內容、宇數和投稿方法的要求,
以及對積極投稿者施行獎賞等條款。
我們通過組織系統向各地發下這個啟事,扡在創刊號上以“歡迎投
稿”為題予以刊登。不久,從各地接:連三地飛來了稿子。“煙斗老頭”收
到/這些稿子,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這…情景,至今還清晰地浮現
在我眼前。我也感到心情舒暢,幾乎把各種各樣的稿子全都看了一遍。
梁世鳳獨立軍的參謀長送來的賀信殷切地反映了他們熱烈歡迎祖
國光復會成立的真實心情;介紹祖國光復會南滿代表李東光和住在上
海的朝僑代表朴某相逢消肩,的文章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海
朝僑代表是曾在北京、天津等中國各地多年從事獨立運動的人。據兌
他聽到祖國光復會成立的消息,便趕到南滿來提出建議,要以祖國光復
會為軸心在國內外形成統一戰線。這是能把祖國光復會組織擴大到中
國內地廣大地區的良好機會。我們收到這篇稿子後,立刻向李東光派
去了一名得力的政治幹部。
如上所述,在發行(三一‘月刊)的準備過程中,編輯
通訊處的作用,直接為擴大和加強祖國光復會組織做出了
祖國光復會某區委會為勉勵人民革命軍,製作了一面
還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激動人心。
“……發自愛國同胞的火熱同情i厶,我們都解開自己自
捐獻出——分兩分或一塊錢,共積攢了八塊七毛一。我們本
共點軍用品送去,可是錢太少了,所以根據我們和全體愛
見,便製作了這一面錦旗……·
我們把這些信全文登在了創刊號上。
最傷腦筋的稿原問題意外地得到了解決,“煙斗老頭”
地忙於工作。有一天,他出現在司令部,樂呵呵地向我拿[
說;
.SU的稿子都備好了,只要有創刊詞和杜論這兩篇最i
就可以編排了。我看,這兩篇文章還是請祖國光復會會長y
這裏有紙。·
“那你當主編的幹什麼呀9著名的寫作家、主編先生開
我去包辦代替不成,創刊詞嘛,還是應當由主編先生執輩
我就這樣鼓勵他寫了創刊詞。因為當時我工作正忙,
我想讓這位歷盡苦難的篤實的寫作家敞開胸懷,向兩幹力
露積壓心中的亡國悲憤,盡情傾訴心中的話。我們說定由;
題為(回顧三·一運動)。但我工作太忙,沒能按時寫出薦
容易抽出時間正要開始寫稿,偏巧這時來人報告說抓到了密探,又說
敵“討伐隊”正向我密營進攻,我不得不率隊上戰場。
當時,我最懷念的就是金赫和崔一泉。他們是我在卡倫和五家於
時期的知友,這二人是堪稱“雙龍”的文才,分別擔任過(布爾什維克)
和(農友)的主編。詩人金赫的文章猶如翻禳的長江激流,豪放下羈,慷
慨激亂而崔一泉的文章則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知識豐富,分析透闢。
金赫有時還在(布爾什維克)上登載他親自作詞作曲的革命歌曲。至今
我還清楚地記得其中的一些作品,諸如<資本主義社會詛咒歌)和<反派
別歌)等。(資本主義社會詛咒歌),以詛咒和憎恨資本主義社會的心情,
辛辣地批判了剝削者;(反派別歌)是一首諷刺歌,它尖銳地揭發了宗
派事大主義者拿著用土豆劉的圖章,企圖依靠別人建立黨的真面目。要
是金赫和崔一泉還在我們身邊,就能大大減輕·煙斗老頭”的負擔。
回顧三·一運動的社論也罷,祖國光復會成立的檔也罷,者S像
寫(血海)和(一個自衛團員的遭遇)等劇本一樣,我是利用同敵人接連
不斷地進行激烈交戰的空隙斷斷續續地寫出來的。
在發行(三·一月刊)創刊號的整個準備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如
何弄到油印器材的問題。當時我們只有一台舊油印機油墨、橡皮輥
簡、蠟紙和紙強也都沒有。出版所的工作人員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了這
些困難。沒有油墨,就用白鐵板做成三角蓋,燒梓樹皮讓煙在三角蓋
上凝成皂再把它刮下來泡在油裏,和油墨攙和著用。油輥環了,就
把阿膠和松香和在一起熔化成液,然後倒人模子裏鑄出來。鐵筆環了,
就用大針改制來用。他們為發行(三·一月刊)而付出的心直和辛勞,可
213
稱得上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榜樣。
他們的苦心奮鬥簧於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1936年12月1日問世了。
那天“煙斗老頭”拿著頭一本創刊號來找我說:
“在我那虛無縹緲的人生中,若說幹出了什麼有價值印
發行了<三·一月刊)的創刊號。將軍,您不管工作多麼忙,
聽<三·一月刊)這個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叫吧。”
接著,他以激動的心情放聲朗誦了創刊詞的頭一段:
“強盜日本鬼子霸佔了我們朝鮮,兩幹三百萬自衣民族;
奴,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人權落到了牛馬不如的境地。’
(三·一月刊)一問世,引起了軍民群眾的很大反響。
復會組織送來貿信和請托信,祝賀(三·一月刊)的創刊,:
數。有些人還以組織的名義預訂下一期雜誌。
我們正為解決發行<三·一月刊)所需的器材發愁時,
日本留學的人弄來了兩台性能很好的新油印機。據說,他
川車站的兩白油印機分別裝進土豆袋裏用牛車拉到甲山
員警監視甚嚴,只好在山裏躲了一整天,直到深夜才運到
盟出版部所在的五豐洞。
朴達原把這兩白油印狽D送給我們的密營。但我們只R
一白,就讓他們留在甲山用來印發朝鮮民族解放同盟的機)
田民)。
朴達弄來的油印機性能確實很好,比舊油印機效率高
每期都印幾百份。
(二.一月刊)深受讀者歡迎,超出我們的預料。我認為,它受到
讀者歡迎的原因,固然在於其編輯形式新穎,但更主要的是它的內容
貫穿著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這就說明(三·一月刊)最敏銳而正確地
反映了我們民族面臨的時代課題。針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法西斯攻勢,朝
鮮革命者應首先解決的課題是,把各階層人民群眾緊緊地團結在反日
民族統一戰線的周圍,打好全民抗戰的基礎。
(三·—‘月刊)發行以後,擴大和加強祖國光復會組織網的工作有
了迅速的進展。報名參加人民革命軍的人和支持與同情我們的人也急
劇增加丁。一倆聲·筆大炮”的威力,難道就這般大嗎,連那些“操炮”
人員也都感到驚訝。
據說,有一次朴寅鎮在見到校永壁時說,幾乎所有嶺北的大道教
徒在短時期內都加入了祖國光復會組織,在這方面,(三·一月刊)確
實起了很大的作用。
發行(三·-—月刊),首屈一指的大功臣當然是李東伯了
立祖國光復會時也付出了很大辛勞,但與創辦和發行(三’—
出的辛勞是無法比擬的。他把自己的後半生完全奉獻給了<三
的發行事業。
他在創
月刊)付
’一月刊)
我活了八葉‘多年,可從未見過—‘介人像“煙斗‘耄頭”那樣愛惜用紙。
他把樹葉大的紙兒也都收拾起來,需要急用時就拿出來,密密麻麻地
寫—E蠅頭小字。“煙斗·老頭’’見到有入用可以寫字的白紙捲煙抽,就嚴
厲地批評他不節約用紙。他向來是用煙斗未吸煙, 叮能就是為了節約
用紙oe。
不管怎麼說,那個煙斗.使李東伯節約了很多紙,這i
有那個煙斗,他一生中肯定會燒掉了幾千張紙。
李東伯兌等到祖國解放後,就要寫我國的抗日革d
此他天天寫日記,從未中斷過一天。他還廣泛收集各種1
保管在背囊裏。然而他在楊木頂子遭到敵‘討伐隊’的突2
犧牲了。故人殺害了末不及轉移的老弱者和·煙斗老頭·,
“煙小老頭”視如珍寶而妥善保管的那許許多多資料、圍/
和他的身軀一起燒成灰燼,沒有蹤影了。
李東伯認為那些歷史資料將是獻給獨立了的祖國的i
可惜它們在一朝全都變成了灰燼。我…想到這事,今天0
悲憤。別的不說,只要他那大背囊裏的日記本還在的話,
該多麼高興嘞
後來,我到楊木頂子密營,在那被燒毀的草棚遺址找到他的遺骸,親手安葬了。他生前愛用的那個煙斗一直沒有找到。一切都被燒成灰燼,沒有一件東西能作他的遺物保存在這個世上。只有抗日革命戰士對這位傑出的老知識份子、老革命家的深切緬懷,沒有被烈焰吞噬,而永遠留在人間。不過,幾年前,我們在白頭山密營中發掘了他親筆題字的標語樹。我好似見到活在人世的《三?一月刊》的主編,久久不能在那棵標語樹前挪步了。
我在抗日革命時期所見到的所有知識份子當中,李東伯是最有良心、最有革命性的博學多才的知識份子之一。
生活在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先進知識份子代表,在社會革命和變革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進入近代,我國的知識份子在革命運動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他們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通過互不相同的渠道和方法,為我國民族解放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作出了貢獻。
李東伯就是其中的一個人,是革命的知識份子代表。他走過20年代我國知識份子所經歷的最平常最普遍的道路,最後加入了抗日武裝鬥爭隊伍。李東伯從一個優柔寡斷、動搖不定的知識份子成長為獻身於最積極的武裝鬥爭的真正的革命知識份子。
白頭山時期,在隊內的出版工作人員中,僅次於李東伯的寫作家便是金永國了。他曾在國內赤色農民組合活動,後來經朴達、李悌淳的介紹加入了我們的部隊。
金永國作為一個軍人,是排不上“甲”系列的,但他是個文才,在寫作能力上是沒有對手的。人們看到他刻的鋼板字,都咂咂舌說,和機印字體一模一樣。他在一夜間能刻出十多張蠟紙,字體卻像機印的一樣整整齊齊,因此常受到“煙斗老頭”的表揚。說他的毛病,就是有點自由主義,有嚴重的健忘症。有一次,他在休息地忘了帶槍就走了,行軍快有二十裏路才想起來,又慌慌張張地返回去取。因為此事,他挨過嚴厲的批評,還受了處分。
“槍等於是你的命,哪兒還有丟下自己的命走的。你這種精神狀態,怎能寫出好文章呢?”
撤銷處分的那天,我這樣一問,金永國搔著後腦勺,滿詼諧地回答說,“世界上著名的大文毫幾乎都有健忘症。”他的話使我和“煙斗老頭”都捧腹大笑起來。
熱誠的寫作家金永國一有空就寫詩寫小說。1937年,我們發行過隊內機關報《曙光》,那裏發表了他好些作品。至今,我還模模糊糊地記得在《三?一月刊》的創刊號上登載過他的幾節歌詞。歌詞中有這麼兩句:“人家的愛郞參加了革命軍,我家郎君卻入了自衛團。”金永國在發表這個歌詞時還加了個註腳,要配《阿裏郞》歌曲來唱。《曙光》的第二、三、四號上連載了他寫的短篇小說。他是《曙光》的主編,是一位有才華的年輕寫作家。1938年秋,他為那些體弱者和傷病號,在同金周賢一起去采野蜂蜜時受到敵“討伐隊”的阻擊,不幸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政治週報《曙光》,為遊擊隊員登載了許多政治、軍事學習資料。我撰著的《朝鮮共產主義者的任務》也發表于《曙光》上。
在《曙光》的熱誠編者中,又一個嶄露頭角就是林春秋。他積極輔佐了金永國從事《曙光》的編輯和發行工作。
《鐘聲》是我們在馬塘溝密營開始進行軍政集訓時發刊的隊內週報,主要刊載有肋於軍政學習的政治軍事學習資料和教育資料。
《鐘聲》的主編由崔景和擔任。他雖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卻很好地完成了主辦報紙的艱難工作。我認為他能夠承擔這項任務,其秘決在於他通過長期的勤勉學習,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識。他在故鄉時就通過自學攻讀了考大學的必備參考書。
崔景和善於言辭。他說的話就是聽一整天也不感到厭倦。即使是讀者看得厭煩打哈欠的通俗小說,一經他的口,就能改編成第一流的名著。口才是他最有威力的武器和財產。所以我們常叫他做鼓動性演說。群眾聽他講話時,簡直著了迷。
崔景和在故鄉時曾積極參加與過青年學生運動,後來為躲避敵人的追捕,才亡命到長白來的。他來長白後就以塾師的身分埋頭於群眾啟蒙工作。當然他後來很快加入祖國光復會組織。他同權永壁接上關係後,曾擔任過十七道溝黨支部的組織工作,又做過城津(金策市)地區的政治工作員。但是瞬間的失誤使他無法繼續做地下工作,便加入了遊擊隊。
他一入伍,女隊員們在背後言論說來了個美男子。然而我不是被他的容貌,而是被他的才華和人品迷住了。崔景和確實是個罕見的才子,既善於寫文章,又善於畫畫。《鐘聲》上的插圖大都是他畫的。他在政治課堂上是好講師,戰場上是打前陣的先鋒戰士。1938年初的靜安屯戰鬥,崔景和自願參加突擊組,開闢了部隊的進攻道路,然而卻不幸身受致命傷,最後犧牲了。
我失去崔景和這樣的優秀戰士,心裏萬分悲痛,在他犧牲的那天,整夜抹著眼淚趕寫出悼詞。儘管是寒風刺骨的嚴冬,我們還是為他莊嚴地舉行了追悼儀式。
隊內反日青年同盟機關報《鐵血》,是在1939年末進行大部隊迴旋戰前夕以快報形式發行的週報。當時,李東伯、金永國、崔景和等得力的寫作家已都離開了我們,週報的編輯和發行工作,只好交給新手來做了。
我們把發行《鐵血》的任務交給了兼管司令部黨支部工作和青年同盟工作的姜渭龍,讓他邊學邊做。起初,他揮起雙手說,這種事我幹不了,還是交給別的同志來做吧。我們使用了強權,他才接受了這項分工。以後他在群眾的幫助下,順利地完成了報紙的發行任務。
同《三?一月刊》和《曙光》一樣,《鐵血》也把編輯的中心放在正面資料上。《鐵血》創刊號上登載的介紹李乙雪的文章和有個新隊員用刺刀繳獲捷克造新式機槍的戰鬥故事,可以說是這種下面資料的典型。
在快要結束白石灘密營軍政學習的時候,為了激發青年的勇敢精神和士氣,新定出一種制度,要對在戰鬥中建立武功的青年授予紅帶,榮獲紅帶的隊員則在節日和部隊特定的喜慶日子把紅帶系在軍服上面。
在總結軍政學習時發行的《鐵血》特刊號上,登載了有關學習總結的情況和新制定表彰制度的消息,引起了讀者的關心和興趣。
如上所述,我們的革命出版物不僅成了面向讀者群眾的出色的宣傳者和教育者,而且成了激發他們建樹英雄偉績的鼓舞者,成了他們積極奮鬥的嚮導和生活的親密伴侶。
在抗日革命時期,我們出版的《三?一月刊》等出版物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創作、編輯和發行,不是靠幾個人材來辦,而是靠廣大讀者的積極參與。同其他一切工作一樣,我們在發刊出版物中也把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當作一項鐵的原則。
記得還是在我們部隊暫留南牌子時,有一天,我在密營漫步,突然發現有個女隊員獨自坐在林中,聚精會神地寫著什麼東西。她把鉛筆不時地拿到舌尖上沾沾唾沫,艱難地寫下去。她貫注全部精力,像點點滴落的屋簷水一樣,把文字一筆一畫地落在紙面上,連有人挨近都沒有覺察出來。我問她寫的是什麼,她回答說是到農村去進行宣傳的講稿。
我一讀她的文章,心裏好不驚奇。作為一個小學輟學生,她的筆力如此雄健和精練,可見她平時學習多麼刻苦。以《告旅滿朝鮮青年書》為題的這篇文章主題鮮明,思想明確。於是我們把它稍加修改後登在《三?一月刊》上。讀者們看到這篇文章後都受到很大鼓舞。
總之,小學都沒有畢業的平凡的炊事隊員也就這樣成了我們刊物的作者。由於有廣大群眾的參與和支持,我們在那一無所有的艱苦環境裏,也能發行《三?一月刊》、《曙光》、《鐘聲》、《鐵血》等報刊,牢固地形成了我們革命出版工作的優良傳統。
今天,我國定有這樣一個表彰制度:對有特殊功勞的新聞出版工作者授予最高獎----“三?一月刊獎”。如果李東伯還活著的話,第一個“三?一月刊獎”肯定會授予他的。
讓我囑咐我國新聞出版工作者,請你們永遠不要忘記,那些未曾佩帶過一枚勳章而離開人世的革命出版界的第一代功臣。


朝鮮迷工作室 站長 版權所有 説明 留言 友情連結 廣告
Copyright Help ©2001-2011 Webmaster All rights reserved. Guestbook

中越網 中日網 捉錯錄 張青山文集 淘寶網 學易網 數碼沖印

Google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