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建國際聯軍 偉大領袖金日成同志在他偉大一生的最後時刻,對我國革命歷史中很少提到過的40年代前期在蘇聯境內的活動,作了意義深遠的回憶。 金日成同志在回憶中闡明了國際聯軍的組建及其活動歷史,因此,這段回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40年代,抗日革命鬥爭進入了開創光復祖國決定性局面的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鬥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從1942年夏在蘇聯境內跟中國、蘇聯共同組建國際聯軍,為最終消滅日寇而進行政治軍事上的準備。 朝鮮人民革命軍同蘇聯、中國一起組建國際聯軍,開展共同鬥爭,意味著朝鮮革命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當時我國革命的任務,是擊潰日本帝國主義,解放祖國。由於國際聯軍的組建,我們不僅要完成祖國的解放事業,同時還要完成消滅日本軍國主義這一具有世界意義的任務。 國際聯軍的組建,使我國的武裝鬥爭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從同中國人民的共同鬥爭的階段發展到朝、中、蘇三國武裝力量聯合鬥爭的階段,也就是說彙聚到世界反帝反法西斯鬥爭的巨流之中。 在40年代的前期,朝鮮人民革命軍為了進行決定性的最後作戰,在有利的地方整頓隊伍,保存並培育骨幹力量,為主動迎接祖國解放做準備。 1942年7月,我們同蘇聯、中國一道組建國際聯軍,千方百計地加強朝鮮革命的主體力量,同時與國際反帝力量共同鬥爭,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爭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正因為如此,蘇聯的有關外交、軍事文獻稱:我們從1942年夏起在蘇聯進行了共同擊潰日本帝國主義的作戰準備。 金日成同志就朝鮮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和蘇聯遠東軍共同組成國際聯軍的歷史必然性及其發展過程,作了如下的回憶: 我們把遠東作為臨時基地,在中國東北地區和國內積極開展小分隊活動的時期,是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 1941年4月,蘇聯和日本簽訂了中立條約。 蘇聯和日本之間存在著從俄日戰爭以來的嚴重矛盾。這種矛盾引發蘇日新戰爭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雙方都極力推行避免衝突的政治軍事外交。 德國和日本,是蘇聯高度警惕的窮兇極惡的好戰國家。蘇聯為了防止作為反共突擊隊出現的希特勒德國的入侵,從各方面做出了努力。並且為避免同德國發生戰爭,至少要歐亞戰爭爆發時間,同德國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同時謀求同日本的和平,以防止它的入侵。蘇日中立條約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簽訂的。 蘇日簽訂這一條約的目的在於互相牽制對方。這個條約的簽訂並不能保證蘇日之間不發生戰爭。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了。 我召集小分隊成員強調說,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的德國開始了對蘇聯的進攻,這是不足為奇的。希特勒不能不這樣做。當面握手言歡,掉過頭就攻其不備,是帝國主義的本性。但是希特勒打錯了算盤,它侵略蘇聯,等於自掘墳墓。不管形勢如何變化,我們都不要東張西望要按照已制定的方針認真進行最後決戰準備。 由於法西斯德國的突然襲擊,蘇聯在戰爭初期遭受了嚴重損失,在不利的形勢下不得不暫時撤退。德國接連攻克基輔、哈爾克夫、明斯克後,向莫斯科和列寧格勒進發。 我審查了我們針對蘇德戰爭爆發的新局勢制定的活動方案後,到哈巴羅夫斯克同蘇聯、中國的軍事幹部就今後進一步加強三國合作問題進行了磋商。 1941年12月,日軍突然偷襲美國的夏威夷軍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了。 我對美日開展非常高興,因為日本是霸佔我國的敵人。 日本在尚未結束侵華戰爭的情況下又挑起了新的戰爭,是窮兵黷武。不搜刮別國的石油、橡膠、鋼鐵等戰略物資就活不下去的島國日本,竟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真是不可思議。 日美戰爭必將使日本的國力喪失殆盡,是不可而喻的。 毋庸諱言,日本自動落入太平洋戰爭這個大陷阱,無異給我們朝鮮革命者提供了一個提前進行最後決戰的良好機會。 我們估計,蘇日遲早會打起來。一旦蘇日戰爭爆發,日本就將以中國、美國和蘇聯為對象同時進行大規模戰爭。 如果是這樣,我們就能在更有利的條件下,以駐滿洲關東軍和駐朝日軍為打擊對象,進行解放祖國的最後作戰。 怎樣才能儘快打垮日本帝國主義,早日解放祖國呢?這是我們十分關注的問題。要奪取最後勝利,就必須加強我們的主體力量。不能等待人家恩賜獨立。友邦的支援固然是重要,但也只有自己的力量強大,才能在戰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否則是不行的。 為了加強同國際反帝反法西斯力量的團結,我們也做出了應有的努力。當時,蘇聯的遠東成了朝、蘇、中三國抗日力量的匯合點。採用何種形式建立朝鮮人民革命軍同蘇中兩國武裝力量的關係,這是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朝鮮人民革命軍主力同東北抗日聯軍戰友需要頻繁地出入遠東臨時基地。因此協調好同蘇中兩國武裝力量的關係,創造有利於鞏固和壯大我國革命主體的國際環境,是至關重要的戰略問題。 然而,我們用何種形式實現與蘇中兩國武裝力量的聯合,這是應由我們自己根據每個國家的民族利益和三國革命的共同利益決定的問題。 我們已有保持朝鮮人民革命軍的獨立性,又同中國的武裝力量組成東北抗日聯軍開展共同鬥爭的經驗。朝中武裝力量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而進行共同鬥爭,不僅符合兩國的革命利益,而且符合抗日革命的客觀要求。朝中兩國共產主義者的共同鬥爭,是建立雙邊軍事關係的典範。 朝中兩國武裝力量在蘇聯遠東還有一個基地,並且我們的側翼是蘇聯遠東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共同抗日的廣度和深度,並把它發展到更高階段。這不僅是朝鮮革命本身的需要,也是中國和蘇聯對日戰略的需要。 我認為,朝、中、蘇三國武裝力量最理想的合作形勢,是組建國際聯軍。我的組建國際聯軍的這一構想,金策、崔庸健、安吉、姜健等同志都表示支持。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這個構想實現得越快越好,並委託我去同蘇聯、中國進行協商。 共產國際和蘇聯曾建議:由滿洲的抗日武裝部隊和蘇聯遠東軍的部分力量組建一個新的軍事集團,開展共同鬥爭。不少中國同志對此持不同意見,說為時過早。中國方面的這一立場,同蘇方的一些人提出單方面的要求有關。 當組建國際聯軍的構想醞釀成熟,並提交會議討論時,他們改變了原來的想法,一致認為三國武裝力量的聯合是適時的。 蘇聯也支持這個構想。 我就組建國際聯軍問題同蘇聯跟我們取得聯繫的索羅金將領,他對莫斯科防禦戰的英雄和莫斯科反擊戰中立下戰功的西伯利亞師,作了生動的介紹,對蘇聯遠東軍的經歷也進行了炫耀。他為有遠東軍和參加莫斯科防禦戰的西伯利亞師感到極大的自豪。 我一提出組建國際聯軍的構想,索羅金將領就表示同感說:這個想法很好,組建國際聯軍,是適應目前形勢的最佳方案。他還坦率地說,他也曾想到過這個方案,認為這是遲早必須實現的,但是他顧慮能否得到朝鮮同志和中國同志的理解與支持,會不會誤解為大國主義表現,因此猶豫著未提。 我聽了他的話,覺得其中有潛臺詞,於是對他說,靠自己的力量爭取獨立是我們一貫堅持的原則,但這並不排除國際合作,為什麼反對既有利於本國革命又有利於世界革命的真正的國際主義和國際革命力量的聯合呢。要想打敗日本帝國主義這樣的強敵,就必須把力量聯合起來。即使像蘇聯這樣的大國,如果必要也應當接受別國的支援。得到國際援助,或者同其他國家聯合起來進行鬥爭,這不是事大主義。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光想依靠別人,或者放棄本國革命,只去幫助別國,以為這樣才是國際主義的,這種思想才是錯誤的,才是事大主義。 索羅金將領把同我的談話內容原原本本地向蘇聯領導人和共產國際作了轉達,繼之,組建國際聯軍問題就作為緊急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如果在蘇德戰爭結束之前美日戰爭還不能結束,形勢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們對此一致認為,蘇聯會參加對日作戰。蘇聯儘管同日本簽訂了中立條約,但是它意識到,必須切實做好參加對日作戰的準備以免猝不及防。實現國際抗日力量的聯合,是蘇聯對日作戰準備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由於共產國際和蘇聯政治軍事的需要同我們的戰略構想一致,所以組建國際聯軍的問題比較順利地取得了進展。 1942年7月中旬,我們同蘇聯和中國最後一次討論了武裝力量聯合問題,決定在保留朝鮮人民革命軍在東北抗日聯軍獨立性的前提下建立國際聯軍。 1942年7月22日,我同周保中、張壽篯一起會見了蘇聯遠東軍司令、大將阿巴那森科。他圓臉,目光炯炯,體魄健壯,五十多歲,是位老練的將領。他握著我的手說,見到朝鮮年輕的遊擊隊長,感到很高興。 我們在司令員辦公室與參謀長尼切夫中將相逢,互相問好。 阿巴那森科說,由蘇聯、中國和朝鮮的革命武裝力量組建國際聯軍,不僅對朝鮮和中國的革命鬥爭有利,而且對蘇聯的安全與對日作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還表示確信,國際聯軍一定能夠勝利完成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 他說,組建國家聯軍,對培養大量朝鮮和中國的民族革命戰爭所需的軍事幹部必將起到重要作用,國際聯軍中的朝中部隊將成為解放朝鮮和滿洲的主要力量。 那天,阿巴那森科一再強調說,要提高訓練強度與質量,做好一切準備,以便隨時參戰。 他帶我們到了一個掛著大作戰地圖的房間。 他對我們說,他很想瞭解過去朝鮮人民革命軍與東北抗日聯軍的遊擊活動情況和將來的作戰思路,同時還要求說明滿洲與朝鮮的軍事政治形勢。 周保中走進地圖,概括地說明了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的活動情況,還發表了對將來東北解放作戰的看法。 當時,我著重講了朝鮮人民革命軍與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的活動情況及其現狀,還講了在擊敗日本帝國主義、解放朝鮮方面必須注意的軍事政治問題。 阿巴那森科要求我們對日軍在朝鮮的武力部署、朝鮮反日力量現狀及前景展望、同蘇聯聯合作戰的可行性等問題作詳細的說明。 我對他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作了具體回答。 對第三路軍的現狀,由張壽篯作了說明。 阿巴那森科對北滿的軍事形勢比較熟悉。 同阿巴那森科商定,國際聯軍的軍事裝備和被服、糧食等後勤供應,由蘇方予以保障。同時決定,將國際聯軍編為蘇聯遠東軍獨立88旅,對外番號為8461步兵特種旅。 為了確保國際聯軍存在與活動的秘密,決定儘量縮減編制,建成旅的規模,並搞好偽裝。 我負責指揮以朝鮮人民革命軍和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組成的第一支隊。從人員構成上看,第一支隊實際上是國際聯軍的朝鮮支隊。 當時,為了保護朝鮮人民革命軍軍政幹部免受敵特暗害,我們將軍階定得很低,僅具有象徵性。 在組建國際聯軍時,我們都聚集在北野營。 由於國際聯軍的組建,使遠東的軍事政治居室變得有利於國際革命。 首先,蘇聯沾了不少光。它擁有了足以對付日本侵略的軍事政治力量,擁有了在中國東北和朝鮮作戰的新的特殊部隊。 國際聯軍的組建,還為朝鮮革命和中國革命創造了有利條件與環境。 由於同蘇聯遠東軍一起進行活動,朝鮮人民革命軍獲得了祖國解放作戰所需的現代化軍事技術與裝備,並且在大變革到來之前做好了用自己的力量完成祖國解放任務的軍事政治準備,培養實力。 國際聯軍建成之後,我在國際聯軍總部再次會見了阿巴那森科。當時他帶領軍事委員和參謀部、政治部、後勤部的幹部來到了北野營。 那天,國際聯軍舉行了列隊行進。站在列隊行進隊伍最前頭的是朝鮮支隊。朝鮮支隊的列隊行進搞得不錯。那天的活動,可以說是宣告國際聯軍誕生的慶祝儀式。 我們還同阿巴那森科一起共進午餐。 就在這一天,阿巴那森科介紹了自己的經歷。 他是一位老戰士。十月革命後,他為保衛蘇維埃政權,跟白黨打過仗,也跟德國侵略軍打過仗。早在國內戰爭時期,他就指揮騎兵師,任中亞軍管區司令,後來又調任遠東軍司令。 蘇聯政府一直十分重視遠東軍,歷屆遠東軍司令都是有名的實幹家,歷屆國防部長和高級軍事將領中,出自遠東軍的人居多。 1943年初,阿巴那森科調任蘇德戰爭最重要的戰線之一沃羅捏什戰線副司令,當年夏天陣亡。國際聯軍的全體指戰員獲悉後,聚集在一起,以沉痛的心情悼念這位支持並幫助朝中共產主義運動的將領。 共產主義者的戰友之愛,是不分國籍的。 那時,我們把蘇聯人民所遭受的國難看作是自己的國難。蘇軍在前線作戰遇到困難時,朝鮮人民革命軍和東北抗日聯軍的許多指戰員報名要去參戰的情景,至今還記憶猶新。每當遇到這類事情,共產國際和蘇聯領導人總是阻止,不讓參戰,說你們肩負著解放自己祖國的重大歷史任務。 我們就是這樣熱情擁護和珍視社會主義的堡壘蘇聯。因為,如果蘇聯一旦淪亡,社會主義也就要淪亡,世界和平也就無法維護,這就是當時共產主義者的共同觀點。 有許多國家的人名詞典中說我率領以朝鮮人組建的大部隊參加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並在這以戰役中立功,榮獲了赤旗勳章。還有的文章說,我作為第一線部隊指揮員參加攻克柏林的戰鬥。 我是得了蘇聯政府授予的赤旗勳章,但沒參加過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攻克柏林的戰鬥。不知這些詞典是從哪里搞到這些資料的。但不管怎樣,它卻反映了當時參戰情緒沸騰的訓練基地的氛圍。 國際聯軍的組建,使懾於朝、中、蘇三國武裝力量聯合的日本帝國主義惶惶不可終日,然而這給了我國人民以極大的信心。 金日成同志在蘇聯訓練基地進行了對日最後作戰的準備。 反映這一情況的地方資料數不勝數。下面只介紹其中的一部分。 “關於金日成東征之案 “駐蘇的金日成……去年夏,由蘇聯哈巴羅夫斯克前往延安,同中共要人毛澤東、賀龍、康生等會晤。就日蘇開戰前後同中國共軍與抗日聯軍的合作以及抗日聯軍今後的活動問題,進行了磋商,並同延安附近的朝鮮共產黨人交換了意見。 “金日成……於去年年底,從那裏乘飛機回蘇聯。目前在蘇聯哈巴羅夫斯克附近……致力於對滿鮮的諜報及思想工作。金日成還在哈巴羅夫斯克野營學校,招收朝鮮、中國共匪及其他旅蘇鮮滿人不法分子、被綁架者等約三百名在哈巴羅夫斯克紅軍指導下進行培訓,以便日蘇開戰前後開進滿洲,執行擾亂日軍後方的任務。”[南陽員警署長呈報咸鏡北道員警部長的員警材料,昭和19年(1944年)2月21日] “現在金日成駐在延安,向熱河省調集軍隊。尼古拉耶夫斯克(濱海省)有以朝鮮人組建的四個師,準備在日蘇開戰時,作為決死隊在北朝鮮登陸,或者空投朝鮮境內。”[“以城大學生為中心的大東亞戰爭後方擾亂及武裝起義不法活動案件(4)”高原員警署,昭和20年(1945年)] “某人取道西伯利亞返回,他發表講話說,他看到西伯利亞某地方圓十多裏內,掛著朝鮮旗,有朝鮮軍隊站崗守衛。”[《特高月報》內務省警保局,昭和19年(1944)2月號,第79頁] 組建國際聯軍的消息傳到中國東北地區,對那裏的反日愛國力量頁產生了良好了影響。東北抗日聯軍三五成群地渡江來同國際聯軍匯合的情形是屢見不鮮的。有的偽滿軍士兵起義投奔聯軍。 記得組建國際聯軍前後,住在饒河縣東安鎮的偽滿軍某團的一個連隊,處決了他們的指揮員和日本軍官,攜帶著許多步槍、機槍、擲彈筒等,乘木船渡過了烏蘇里江。我們熱烈歡迎他們,把他們編進了部隊。 國際聯軍組建後,我們加強了戰鬥政治訓練,同時加速了對日作戰準備。 當時,我們的最重要的任務,是從政治軍事上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朝鮮人民革命軍。 無論是古代戰爭,中世紀戰爭,還是現代戰爭,軍事作戰的基本原理都是意義的。重要的是如何運用不斷發展的作戰手段,如何組織不同軍兵種之間的協作和配合。 我們為了掌握現代戰法做了不懈的努力,尤其組建國際聯軍之後,更是加倍的努力。通過訓練與學習,朝鮮人民革命軍運用了現代戰法的能力,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朝鮮人民革命軍一面進一步完善在白頭山苦練出的遊擊戰法,一面熟悉現代戰法,從而很好地具備了作為朝鮮革命主力軍的政治軍事素質。 為了儘快增強國際聯軍的作戰能力,蘇聯遠東軍也做了積極的努力。 1942年11月中旬,阿巴那森科組織蘇聯遠東軍南部駐軍一個旅的綜合軍事演習,邀請國際聯軍的主要指揮員前往觀看。 那天,我們乘裝甲列車從哈巴羅夫斯克到了那個旅的駐地,第二天觀看綜合演習。參加演習的有四個步兵營和坦克、大炮、追擊炮、通訊、反坦克炮等。因為是第一次看這樣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所以都抱著好奇心,全神貫注地觀看。 演習的戰鬥任務是,消滅一座高地上的敵人,佔領這座高地。中午12點開始,下午4點才結束。 其後,我們觀看了駐哈巴羅夫斯克郊區阿莫爾河岸的一個旅的軍事演習。那天演習的任務是,把部隊集結到別列佐夫卡村莊,進行戰鬥準備。這一演習,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們在哈巴羅夫斯克觀看了遠東軍的閱兵式。參加軍事演習和閱兵式的各種現代化裝備與戰鬥器材,我們看了很羡慕。何時我們也能有這樣現代化的軍隊阿!這是我在觀看軍事演習和閱兵式時想得最多的一個問題。解放祖國以後,要馬上建設正規軍的決心,在那時變得更加堅定了。 由於朝、蘇、中三國軍事指揮員的真誠合作,國際聯軍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成為適應現代戰爭的武裝力量。 蘇聯在前線形勢十分緊張,連一個團、一個營的兵力都很寶貴的情況下,也從未調動國際聯軍,而是讓國際聯軍一心為跟日本帝國主義進行最後決戰做好準備。 蘇聯的軍事幹部常常告訴我們,史達林非常愛惜朝鮮人民革命軍和東北抗日聯軍。史達林說,朝鮮人民革命軍和東北抗日聯軍的每個戰士,都是將在解放自己祖國、建設新國家的戰鬥中衝鋒陷陣、獨當一面的人,因此要愛惜他們,使他們免受任何損失。 國際聯軍的組建與發展,為在歐洲組建捷克斯洛伐克與波蘭的抗戰力量,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1943年,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締結了友好互助合作條約,同時在蘇聯組建了一支捷克斯洛伐克部隊。它的目的是,同蘇聯紅軍一道參加反對希特勒德國的鬥爭。捷克斯洛伐克部隊在解放基輔、別拉雅澤爾科夫等許多戰鬥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波蘭也在蘇聯組建了反對法西斯德國的軍隊。波蘭集團軍參加了解放盧布林等從德國法西斯魔爪中解放波蘭領士的多次戰鬥。 1943年5月,我們在蘇聯境內組建國際聯軍開展活動時,聽到了共產國際被解散的消息。訓練基地的指戰員對此議論紛紛。那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在激烈地進行,為了消滅法西斯,國際的團結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作為世界革命的領導中心存在了二十多年的共產國際為什麼在這時解散呢? 列寧組建共產國際是1919年。 我認為解散共產國際有兩個原因。一是在共產國際領導世界革命期間,各國的共產主義正當與革命力量已發展壯大,沒有共產國際的集中領導與干預也能依靠自己的路線與力量,獨立地推進本國革命。二是它的存在,對在世界範圍內實現更廣泛的反法西斯聯合戰線可能會成為障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反法西斯聯合,是超越意識形態與政治制度的新形勢下的聯合。實行這種聯合的國家在同法西斯的較量中所表現出的超然立場,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美、英、法等國實現聯合,對共產主義者同資產階級右翼政客實行合作提供了可能性。鑒於這種情況,不能不考慮以反帝為理念,以實現世界共產主義為目的的共產國際的存在是否還有必要。 我們認為,解散共產國際是完全符合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與當時形勢發展要求的舉措。 我們從來就不依靠別人的力量,也不實行別國的路線,而是在革命的每個階段都由自己制定戰略與策略,依靠自己建設革命力量,自主地解決一切問題。我們為我們的這種鬥爭歷史,感到極大的自豪。 但是,並不因為共產國際解散了,共產主義者之間的國際團結與合作就變成了毫無意義的東西。 我們在國際聯軍內繼續堅持獨立性,同時繼續加強同國際朋友的團結與合作。 偉大領袖金日成同志把蘇聯境內作為舞臺開展軍事政治活動,引起了國際上的極大關注。日本軍部、員警與特務機關為了偵察朝鮮人民革命軍的動向、組織機構及活動內容進行了瘋狂的陰謀活動。 日本帝國主義對共產國際的解散特別敏感,因而對朝鮮共產主義者今後的運動方針,尤其是對金日成同志的活動,作了種種推斷和猜測。 下面摘錄日本帝國主義發表的《共產國際的解散與今後前景》中的一段: “……朝鮮是日本的殖民地,因此在這次戰爭中迫使日本潰敗,從而獲得民族解放與獨立,是它當前的戰略目標……在滿洲的……金日成一派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朝鮮義勇軍的活動,就是這一戰略目標的體現……現在在朝鮮的運動,取決於日蘇關係。隨著日蘇之間或者維持現狀,或者發生衝突,局勢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如果是後者,運動就會迅速恐怖化或戰鬥化。這一點,從德國所佔領的國家來看,也是很明顯的。”[《思想彙報》續刊號,第131頁,昭和18年(1943年)10月,高等法院刑事局思想部] 日本帝國主義無法否認,不管共產國際存在還是解散,朝鮮的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作為朝鮮人民的鬥爭具有獨立性;金日成同志領導武裝鬥爭,一旦同國際反帝力量聯合起來,就會變成巨大的力量。 朝鮮共產主義者為組建和發展國際聯軍而做出的努力,是在革命鬥爭中把每個國家的自主性、獨立性同國際團結與合作這兩項原則正確地予以結合的典範。 組建和發展國際聯軍所取得的成果與經驗,不僅在擊潰日本帝國主義的決戰中,就是在戰後複雜的政治形勢下,從主體的立場出發,維持和擴大同社會主義國家等國際力量的聯合方面,也是寶貴的財富。 |